所有文章

何謂「慎獨」與「純亦不已」?

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

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」

——《中庸》首章

「慎獨」者何意?簡單來說就是:人即使「獨」時亦須「慎」,無時無刻不約束自己的品德操行。慎獨是儒家(尤指《中庸》)的工夫論,即達至仁、天道的實踐方法論。孔子之「仁」——與孟子的「性善」一道——是儒家的本體(ontology)1,仁貫穿天地、人性,無乎不存。

用儒家語言來說,「慎獨」就是去除一切不善者之間雜之工夫;自防其工夫之斷,而常存敬畏之戒慎恐懼等,以達至「仁」矣。

儒家此處,與基督教相近,皆相信人能憑內心直覺來分辨善惡,正如孔子從「心安」論「仁」 2,以及孟子所言「人見孺子將入於井」時的惻隱之心 3

一旦經過長期的慎獨而終至盡性(孟子),則一切心中之間雜已祛,而歸於純一而不已。於此境界,德行得以相續不已,乃至由有入無。仁從個人內心之道德標準,化為放諸四海皆準的宇宙原理。

聖人以仁待物,所遇之人物皆在仁中。此仁原為主觀發出,仁至究極,則主客二元之區別於焉消失。此無窮無盡之仁,就是天地始生時創造萬物的「於穆不已」4 之天命道體。從主觀方面的德行上「純亦不已」,到客觀方面的天命之「於穆不已」,仁亦於焉從本體論轉化成宇宙生成論 5

上帝(or 道、絕對精神)的全部品質就是創造性、就是愛、就是意欲(will)、就是知。而凡人之軀若要衝破人生的樊籬,達至神性,惟能透過慎獨、純亦不已,以使自己包藏世間所有創造性、愛、意欲和知,乃能領略於穆不已,並成為於穆不已。

《易傳》6 曰「窮神知化」。窮己心神,方知宇宙之生化;下學之事,通於上達,乃更無天命人性之相對之可言。這與孟子之「盡心知性」、王陽明之「知行合一」「心外無物」實一脈相承。儒家之宗旨,不外於修心養性以至天人合德而已。在儒家之究極,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,此二者必合一。(無論道家、佛家、禪宗、薩滿教、猶太教、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蘇非派 7 等各巫覡或宗教,究其初衷,都是追求天人合一,惟儒家是對道德至為看重者。)

綜此,「慎獨」「純亦不已」既是對儒家道德的踐行,亦是對宇宙真理的嚮往。此即其常見於我座右銘之由。


  1. 本體論(Ontology):又譯存在論、存有論,是哲學的基本分支,主要探討存有(existence)本身,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/性質。

  2. 《論語·陽貨》:「……子曰:『食夫稻,衣夫錦,於女安乎?』曰:『安。』『女安則為之!夫君子之居喪,食旨不甘,聞樂不樂,居處不安,故不為也。今女安,則為之!』

  3. 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: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;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

  4. 於穆不已:中庸:「《詩》曰「維天之命,於穆不已。」此八字原語出《詩經·周頌》。「於穆」是副詞,深遠貌。天命是人眼前看不到的。吾人平常祇看到散列的天地萬物,事實上它們背後有一個深遠不已的天命在推動。此乃先秦儒家的宇宙生成論。

  5. 宇宙生成論:早期哲學亦充當自然科學,旨在為宇宙來源作出解釋。此分支即為宇宙生成論。

  6. 《易傳》:亦稱《十翼》,儒家經典之一,是對《易經》的註釋,應為孔子及其他儒者所著。

  7. 蘇非派(Sufism):又稱蘇非主義,伊斯蘭教一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教團,屬神祕主義。與穆斯林的人死後經歷終審方可能在天堂靠近真主的信仰不同,蘇非派認為人此生便可透由冥想及導師以接觸阿拉。

發佈於 26 Oct 2018

慎獨|純亦不已
Jason Lam on Twitter